张耳来赵营之前,身为太子卿,主掌太子府内诸事,姬丹和尉僚等人谈论兵事,张耳自然是要参加谋划的。
对于秦赵之间,战事到底发展成什么结局,众人一起做了不少的战局推演。
当时就有宾客提出,如果秦赵之间能不分上下,两国对耗国力,战事迁延日久,则赵军硬抗秦军攻击,只能苦苦支撑,如此赵国必然要合纵诸侯以求退秦。
燕国在后,形势上又是扣着赵国腰背,赵国为了能增强抗秦之力,避免诸侯趁火打劫,对燕国只能退步忍让,说不定还要主动归还燕国原先的城池以换取粮草和军力的支援,如此秦赵鹬蚌相争,燕国渔翁得利。则燕国最为得利。
如今赵国大军北上诱敌,如果秦军错认时机,依旧分路攻击邺地九城和上党,而赵军主力迅速回援对抗,面对很快就蜂拥而至的赵军主力,秦军两路都没有什么兵力优势,又是处于进攻一方,山川险阻尽为赵国之用,则秦军从战略上是没了先手之利。反而不如赵军准备充足,对于秦军来讲,这一仗还真就是一个胜败难料之局。
但秦军战力甚强,目前朝中虽然没有什么成名的大将,但就是王翦、桓齮、蒙武等人,都算是老行伍,统兵作战的经验很是丰富,以庞暖行军用兵惯于求稳的秉,想让这些秦将吃大亏很难,而赵军全力以赴,庞煖智计也不差,连蒙骜老将都能搞掉,对付这几位秦将,应该也能抗的住,不至于大败亏输。
所以,十有八九是双方既无大胜,也无大败,秦国不甘心无功而返,就只能硬碰硬的对耗。
太子姬丹听着,却是不以为然!
宾客们从目前秦赵将相的名气判断人物,当然会对庞煖高看一眼,觉得秦王政现在可用的大将都还要差了一点。姬丹心里可是清楚,这次秦国出兵,原本是要打出一个绝世名将来的,历史上就是这一仗之后,王翦牢牢树立了秦国第一大将的地位,王家父子成为秦军中的顶梁柱。
庞煖用兵,对上王翦以及桓齮、杨端和之辈,只怕不是这几个人差了一点,而是庞煖差了一点。
有王翦这么一个名将在,仅仅是让秦军失去一个战略先手,两军正攻明对,庞煖可是够呛呀!
说不定庞煖以小败当赢,早早求和,秦军准备不足,也不想硬扛下去,沾点便宜就和也是可能的。
原本秦王政恶燕,还算是演戏,只是要暗里坑燕国一下,同时诱骗赵国罢了。而自己和赵谋秦,让秦国没占到便宜,秦王政不惦记上自己才怪。
他们两国和了,赵王偃又是个短视的,万一秦国连哄带吓的,和赵国一起攻燕,燕国被两强联手而攻,就算自己再练一年兵,也不是秦赵合力的对手,那才真是费半天劲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呢!
所以两国必须打的狠一点,要让秦国吃个亏才行。
要是在以前,秦军如果吃个大亏,估计要老实一两年,恢复一下元气再发动攻势。但现在不同了,秦军之力已经远在赵国之上,就算吃亏,也不过损伤一两郡之力,一时还伤不了本。
秦军实力犹在,秦王政又是年轻气盛,也绝对不会轻易吞下这个大亏定然马上就要大举报复。
所以,赵军大胜一仗,让秦军好好吃个亏,既长了昭君的士气,也让赵军脱不开身,这一仗,只怕就是再次大战的引子和序曲了。
要让秦军吃亏,赵军就必须一要集中绝对的优势兵力,二要出其不意,不但让秦军失了先手,还要自己牢牢占住先手。
这就要看庞煖的布置和胆略了。
庞煖真要敢舍,以邺地、邯郸为诱饵,让秦军自以为得计,然后再趁秦军兵力分散之势,利用山川阻隔,秦军不及救援的难处,歼其一路,那秦军才是偷**不成蚀把米呢!
张耳的分析,就是从此而来。
张耳先说赵军不是秦军对手,既是事实,也是趁机刺激一下庞煖,激起此老的好胜之心。而后面转述的姬丹的两句话,更是要提醒庞煖,胜机在于舍得之间,不舍不得,求稳无大错,但也无大功。
听完张耳一番话,庞煖心中大震,对张耳刮目相看!
张耳并不统兵,居然对兵事剖析的如此辟,那被燕丹极为器重,专注军事的尉僚岂不是更强?
喜欢斩秦请大家收藏:(m.23dshu.win),爱上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