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
杨溥听了心中顿时一动。
自从杨荣去世之后,这是朱祁镇主动向文臣征询军事上的问题。如何不让杨溥心中有所动。
杨溥心中暗道:“或许,这就是一个契机。”
说实话,如果说杨溥对朱祁镇在军事上重用勋臣,有什么意见,倒也没有太大的意见,一来朱祁镇在对孟瑛的任用上证明了自己。
另外就是,虽然有王骥平定西北之乱的昙花一现,但是从大明开国到现在,军事传统上就是重用勋贵。
不过,对于权力,任何人都不嫌少。杨溥是不想因为军队上的事情,引起朱祁镇的反感,与朱祁镇起冲突,但并不是说,杨溥就不想在军事上有所作为了。
要知道,从杨士奇在正统元年派出御史清查卫所之后,一直到现在,清军御史从来没有断过。
兵部那边在面对五军都督府失去了对军官袭职的独立考核权之后,而战略决策上,似乎也没有兵部什么事情了。
他们就一心将心思放在清军之上。
即便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种连续不断清军,对清军御史报上来的事情,只要证据确凿,从来没有不批准的。每年都有好几个军官,因为贪污,侵占屯田,等等罪名,丢了官职,甚至有人还吃了午门一刀。
倒是让军中风气有所好转。
当然了,根深蒂固,从娘胎之中带出的毛病,并不是派人去视察监督,就能改过来的,但是即便是一阵风,也比不刮风好。
杨溥还是试探说道:“陛下,此事当问英国公,保定侯。”
朱祁镇说道:“难道先生在边策上,就没有可以教朕吗?”
或许别人没有感觉到,但是朱祁镇心目之中瓦刺威胁在一点一点的加大。朱祁镇心中各种想法都冒出来的。
对张辅,朱勇这一批人。朱祁镇是有信心的。但是万一,凡是就怕想万一。
朱祁镇此刻怀念起杨荣了。
宣宗皇帝在的时候,遇见这样的事情,定然是询问杨荣。而今杨荣不在了。单单依靠勋贵一方,朱祁镇不放心。
所以才有今日这一次谈话。
杨溥说道:“陛下,想要臣说些什么?”
朱祁镇说道:“算算时间,再过十几天,杨洪就要出关,巡视开平大宁诸地了。先生怎么看?”
杨溥说道:“勉仁在的时候,就很欣赏杨洪,甚至为杨洪题过字,臣信得过勉仁的眼力,所以杨洪出塞一事,想来并没有什么大事,只是陛下有意于边事,应该先求立于不败之地。何不派大臣巡视宣大城防。以备后举。”
朱祁镇听了也明白,三杨各有所能,虽然齐名,但毕竟不是可以彼此替代的,杨荣就是杨荣,这样级别的人才,哪里那么容易弥补的。
杨溥所言,不过是老成谋国之言,不能说错。但也不是什么建设性意见。
朱祁镇想着张辅提过的长城决战计划,也觉得派人是视察一番长城沿线,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京城的军队,很多都在朱祁镇的眼睛下面,锦衣卫的消息也最灵通。
朱祁镇自信还是有些底气。
但是宣大号称都是精兵强将,但是到底是怎么样?朱祁镇未必清楚。派勋贵视察,朱祁镇用脚趾头想,效果就不会多好。
朱祁镇说道:“先生以为派谁去?”
杨溥说道:“兵部尚书车柴,缠绵病榻,已经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兵部尚书之位,陛下也应该早做准备了。臣举荐两个人,一个是徐晞,多次从征,坐镇甘州,庄浪等地,为大军后备,数有功,而今为南京户部侍郎,另一个乃是而今兵部侍郎邝埜。”
朱祁镇一听,就明白杨溥心中想推荐的人是谁。
因为如果邝埜的话,就不用推荐,因为如果兵部尚书出缺的话,也应该是兵部侍郎接任。
朱祁镇反而问道:“朕多次见邝埜,却不知道先生为什么将他放在后面。”
杨溥说道:“邝埜乃是尚书之才,但是却不是陛下所想要的兵部尚书。”
随即杨溥历数邝埜的政绩,邝埜的政绩核心就是一个仁,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永乐年间,南京宝钞贬值,百姓拒收,太宗皇帝令邝埜是处置,邝埜去了之后,只是责罚几年豪绅,就回来了。
太宗问他为什么不处置那些人?当时拒用宝钞,就好像而今的拒用人民币一般,是犯法行为。
但是邝埜却说,陛下,天威所致,臣还没有到南京,百姓就复用宝钞。
还有同样的事情,传言陕西有人造反,太宗命邝埜去绳之以法,邝埜到了,安抚百姓,只杀了几个头目,就放了所有百姓,对太宗皇帝说,没有人造反。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不经圣旨,就开仓放粮,等等。
说邝埜是不是一个好官,他处处为民着想,不株连,不滥杀人,虽然有一点心慈手软。但是真有一个这样的父母官,却是很多百姓所希望的。
但是兵部尚书是什么官职。纵然而今五军都督府有复兴的迹象,兵部的权力被消弱了不少。但是兵部的权力是比杨荣在的时候,轻了许多。但依然是天下六部之一,位高权重。
邝埜的能力,在任何一个部门当尚书都可以,但是放在兵部就有一点不合时宜了。
朱祁镇说道:“那就命徐晞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巡查辽东,宣府,大同,陕西,等镇防御。一一视察,报于朕听。”
这也是一次摸
喜欢明天子请大家收藏:(m.23dshu.win),爱上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