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毅此刻深深的体会到了,为什么有所谓的“临机专断之权”,又为什么会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无他。
计划赶不上变化。
在通讯不畅的古代,很多时候人们事到临头才会发现,“原来离当初定计划的时候已经过了那么久了?”
背景条件早就不合适了!
原先刘毅和程昱计划了方案a,然后半路上和夏负一通交谈,刘毅突然发现还是更了解骑兵战法的夏负提出的方案b更合适,遂决定用方案b。
结果,临到了地头,接到了最新消息的刘毅无奈的发现,前面做的那些计划都是白搭。
因为在上一次的探报中刘毅得到了一个消息,黄巾阵中的吕公车已经制成!
刘毅派出的探哨皆是经验丰富的老卒,都认得吕公车,但是因为只能远远的窥视。
可是远观哪能看得清那吕公车到底做了多高?就像现代人远远的也看不出来一栋楼是二十层还是二十五层一样,所以虽然这些骑卒经验丰富,但也还是根把握不了其具体的高度。
因此,他们只能通过远观吕公车是否有着顶部箭垛来判断其是否制成。
况且,在这些老哨骑的想法里,吕公车这玩意儿肯定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弄好的,所以他们也就仅仅在返回汇报的时候提了一嘴“贼正制吕公车”。
刚开始听到哨骑汇报的刘毅也没感到稀奇,攻城总归是要做攻城器械的不是么?黄巾肯定不止是在做吕公车,只不过因为吕公车比较高大能够远远见到而已。
所以刘毅也没往心里去,毕竟他现在也是熟读兵法,尤其尤其是前段时间为了攻城,更是把墨子的备城门、备高临、备梯等读了个通透,而吕公车就算是“高临”中的一种。
既然要“备”,那么肯定是要有所了解才行,刘毅虽然没见过实物,但却从书中见过图形和制法,知道这吕公车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起来的,因此他当时就吩咐了一句保持关注便完事了。
他以为这是在古代,便下意识地忽略了一点。
汉人,只要愿意付出代价,啥都能给你在短时间内建齐活了!
上面老大没当回事,没有下命令,下面的哨骑自然也不会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这方面,所以他们也没想过更进一步的抵近观察。
毕竟.....虽然黄巾的探哨防线布的像个漏勺一样,但靠的太近还是要冒不少风险的。
可是到了今晨,那些哨骑们刚像往常那样七绕八拐兜了个大圈子从黄巾大营的另外一侧冒头,只是远远的那一瞥,他们便才猛然惊觉——
这吕公车竟然封顶了!
他们惊讶的看到,那吕公车的最上层已然是专供弓箭手用的箭垛瞭口!
虽然感到很不可思议,但是其中的含义这几个老哨骑还是很清楚的。
吕公车制成了!
发现这个情况的哨骑知道轻重缓急,他们不敢迟疑,立即让其中两人返回,把这个消息报了回来。
刘毅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不好了,如此一来,原先的计划就被全盘推翻。
或许有人会问,就是一些吕公车而已,有必要改变整个作战计划么?
还真有必要!
虽然黄巾通常并不会把探哨布出多远,可他一旦率部进攻,即便只是千余骑,也足以让徐和心生疑惑,进而开始警觉。
徐和也不是个傻子,只要他有心,必定会广撒探哨,很容易便能发现正向临淄行进的步卒大队。
在刘毅和程昱的原先推测里,得知了有大股汉军来援之后,徐和只有两路可以走。
其一,放弃围城,集结兵力,堵住援军进城的路,选择先迎击来援的汉军,寄希望于将援军击退,然后再继续攻城。
这种方式是攻城方四面围城的时候遇到敌方有援军时的常规操作。
说是常规操作,不如说是无奈之举。
放援军进城肯定不行,那样前面就做了白用功,可拦在援军和城池之间风险也不小。
因为这样很容易面临城中守军和城外援军的两面威胁,需要两面布防才行,当防御力量被分散之后黄巾压根就发挥不了多少兵力优势,反而容易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而且在临淄城外一旦战事兵败,连跑都没地儿跑。
临淄到博昌城的距离可不短,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跑着跑着估计人就散光了。
所以这样干就是孤注一掷之举,一旦兵败,一无所有。
其二便是放弃攻城,乘着援军未至开始撤退,撤向博昌等几城再徐徐图之。
这样可以保全实力,没啥风险。
在刘毅看来,徐和选择这一条的可能性最大,因为第一条路风险实在太高,刘毅自忖换做他自己是徐和,估计都没这个魄力赌上一切就为了拼一把。
所以他才让关羽沿着乐安郡内切,为的就是抄徐和的后路。
当然,如果徐和不打算跑而是选择第一条路,打算原地硬刚,那刘毅更是求之不得。
都不需要关羽那部分的兵力,单就他目前手头的力量就已经有足够的把握在野战上把徐和给锤花。
可问题来了,现在徐和有了第三个选择。
那便是,用部分兵力进行防御牵制,将大部分力量用于进攻,凭借吕公车之利,赶在刘毅的大部抵达之前攻破临淄。
原本按照计划,刘毅带着骑兵冲一阵之后任务便完成了,杀敌牵制其实都顺带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告诉城内守军
喜欢我在三国加个点请大家收藏:(m.23dshu.win),爱上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