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读书,然而却极少数能接受品格培养。我国的高考一向是所有学生心中极为重要的考试,为此很多父母从小学开始就送孩子去提高班,以求上个好初中,接着再上个好高中,然后考个好大学。不少人的青春就是在读书、刷题和考试中度过,有些父母还包揽儿女生活中的一切,为的是让孩子专心学习。但是这么二十年下来,很多曾经的学生成人了,却不知道该干什么好,生活能力被压制,得不到锻炼,唯一厉害的技能好像就是读书,因此在步入社会的时候就要像“浴火凤凰”一般去适应,多辛苦啊!
所以,一纯在感念自己的幸运的同时,也特别想要呼吁咱们的学校教育:请在培养学生品性和学习成绩之间做出更合适的比例调配!
第8章 “贤贤易色”,子夏来混脸熟了
听闻有若和曾参都来参加《小屁孩问道孔夫子》了,子夏也决定要来混个脸熟。
刚巧上一章夫子讲过的《花朵守则》——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成功地抓住了青少年的主题,收视率相当不错,子夏见此,也想来分一杯羹。于是他趁热打铁,对夫子的话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第七则
子夏说:“尊敬有贤德的人,表情脸色温润和蔼;侍奉父母的时候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的时候能献出生命;和朋友交往的时候能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会说他已经学习了。”
子夏说的这番话大意和夫子相同,不过呢,子夏这个人有个优点,他能够把大道理变得具体、仔细且生活化。
您看夫子只是说“弟子入则孝”,有些人可能就会疑惑怎样做才是“孝”啊,而子夏则给“孝”冠上了一个态度:“能竭其力”。
当然了,每个人对“孝”的定义都不一样,我们可以了解了解子夏的解读,至于接不接受,这个权利还在我们身上嘛。毕竟子夏说的“侍奉君主,要有献出生命的态度”是否真的值得这么做,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选择。
一纯强调了“接受权在看官手上”这点后,才能放心地继续下去,毕竟子夏的境界是肯定不如孔子的,有时他说的话稍有偏颇,但我们也要理解,一纯根据他后期做老师授课的表现来看,觉得还是可以把他的话与您分享的。
子夏不算是资质聪明的那一类学生,所以他深谙“循序渐进、稳步前行”的道理,他教学生也不会直接传授孔子的核心思想,反而让学生从基础做起。这一则他最后总结“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证明了他很看重年轻人的自身品质,而不是学习知识这回事。
回到这一则上面来,什么和父母、上司、朋友的相处之道都是老生常谈了,能吸引一纯的反而是第一句话——贤贤易色。
尊敬有贤德的人,神色温润和蔼。
上面这句翻译是一纯再三考虑过后得出的:
首先,贤贤怎么翻译?其实这种“叠字”形式在古文中挺常见的,通常第一个字是动词,第二个字是名词,所以这里的直接解释应该是:用对待贤人的方式去对待贤人,不过这么说太别扭了,我们稍稍想深点:什么是对待贤人的方式?想来“尊敬”是不会错的了,因此才有了“尊敬有贤德的人”的翻译。
下面的“易色”其实就是一纯要说的重点。网上很多翻译版本都把“色”译成“女色”,因此说“易色”是“不近女色”的意思。
一纯越看越觉得奇怪,怎么上一句才说完要“尊敬有贤德的人”,这会子立刻跳到“不近女色”上了?
是以,本屁孩决定从“色”字入手展开调查。
其实现代汉语有一个挺大的漏洞,象形文字被简化了,人们无法直接联系到字的本义。而且咱们的语文教育在字词本义上有所欠缺,往往导致人们只知道字词的某一个引申义,却对本义一无所知。
您看,色字头上的“刀”指“切碎”;下面的“巴”意为“附着”、“黏着”。什么东西用工具弄碎了之后有附着能力?我们女生会很容易联想到——脂粉,况且咱们大□□以粉敷面的历史也实在已经很久了,早期用的面粉,后来提炼出了铅粉,这是后话了。
所以“色”的意思很直接的就是“颜色”,脸面的颜色,那不就是表情嘛。
您也别说这武断了一点,一纯还给您找了更有力的证据。
□□历史悠久,字义的不断演变是谁都说不清楚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字同时期的文字记录,从而进行大致推断。
最直接的,咱就找《论语》中的“色”字。
一纯也不用翻书,我记得下一章《为政第二》就有这么一句: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里的“色”摆明了是“脸色”的意思。孔夫子告诫学生孝顺父母不只是物质上,更要调整好表情,因为老人和孩子一样敏感,所以子女时时刻刻都能和颜悦色是最难做到的。
还有后面不记得第几章,有这么一句:
喜欢小屁孩问道孔夫子请大家收藏:(m.23dshu.win),爱上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