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顺三年春夏的连续军事行动使得八路军的辖区由原先的一个州吹气一般发展到了如今的四个州。摊子大了,原先并不明显的管辖权问题一下子正式浮上了水面。按理说,李文革目前的八路军节度使职务只能管辖延州一州,但是此刻西北四郡都在他的军事势力控制之下。当然,理论上这些地方都是朝廷州郡,应该由朝廷分派任命官员来管。
事情的微妙之处就在于,谁都明白朝廷不会这么不给面子,李大将军打下来的地盘,要让他老人家吐出来,没有足够的价钱是拿不下来的。
再退一步考虑,也不会有哪个官员那么不开眼,顶着雷来触李大将军的霉头。要知道,目前这几个州郡,除掉延州之外,全都不是什么好去处。夏州宥州就不必说了,阖州经济打崩溃掉了,数万蛮夷们嗷嗷待哺,几个文官跑过去,怕还不叫人当肉干啃掉?就是经济状况稍好些的庆州,也还有三个蛮族盘踞,没根基的官员一旦上任,要兵没兵要钱没钱,三大部落再度造反,谁吃得消?
要李大将军帮忙?开玩笑,去抢人家手里的肉还要人家帮忙剔骨头,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事?
即便要归化,也还是等李大将军将这几个州郡收拾服帖了再说吧……
朝廷不插手,对李文革固然是件好事,但是一个州的家底一下子要凑出四个州的领导班子来,这局面还真是有点难弄……
为了这个事情,李文革一回来就拉着李彬和秦固一夜一夜开长会,熬得李彬这老头子筋骨实在撑不住了,最终确定了一个从各县突击抽调提拔干部的方案。
广顺三年七月十八,延州八路军节度府发布了一份任命文告,任命高绍元为八路军庆州节度判官权知庆州政事,任命原延州转运曹主事文章为八路军延州节度判官权知延州政事,任命原延州布政曹按察主事萧涯离为八路军夏州节度判官权知夏州政事,任命八路军厢兵甲团指挥使陆勋兼任八路军宥州节度判官权知宥州军政事
这个体制是一个全新的藩镇体制。^^首发a^^原先的旧体制当中,无论是刺史都督还是知事,全都由朝廷任命,最起码在名义上与掌握实权的节度使没有直接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然而在这个新的体制中,所有各州节度判官前面都以“八路军”冠名,明确体现了这些州级行政官员与八路军节度府之间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只不过原先节度府下设地节度判官由一员变成了多员,以州郡地域进行区分,全都向延州的八路军节度府负责,无形中原先只管一州的八路军节度府便演变成了一个高于州一级行政单位的行政管辖机构,这在晚唐五代地历史上是从所未有过的。
从这时候开始,“八路军”这个名词具有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个是指李文革所领导下地这支军队。第二个则是指在李文革管辖下的由数州组成的行政区域,这个区域在未来将随着天下大势的演变越发壮大。
至于各州节度判官职衔后面跟的那个“权知x州政事”和“权知x州军政事”,则是对地方行政官员权力大小的一种基本区分。在眼下。李文革手中的权力主要划分为行政权和军事权,因此手下地权力也划分为这两类。那些只有“权知x州政事”后缀的州判官只拥有在自己辖区内的行政权,例如高绍元,他只能分管庆州地行政事务。庆州的军事权由八路军庆州团练使李护掌管,单独对李文革负责,并不接受高绍元的领导和调遣。但是后缀为“权知宥州军政事”的宥州观察判官陆勋就完全不同,他不但拥有宥州地行政权,同时拥有本州的军事权,新任八路军宥州团练使狄怀威直接对他负责,由他直接向李文革负责。
在文官任命的同时,李文革任命了四位州团练使。凌普任八路军延州团练使。李护任八路军庆州团练使,荆海任八路军夏州团练使。狄怀威任八路军宥州团练使。
七月十八日任命文告发布的第二天,也就是广顺三年七月十九,李文革又发布了另外一道相对简短的任命书,任命了四州的最高政务长官和最高军务长官。
秦固被任命为八路军节度长史,周正裕被任命为八路军节度司马。a
为了使得军政双方上下统辖分工明确,李文革在发布文告的同时在内部重新厘定了官阶。
按照新的延州官制,八路军长史正四品上,八路军司马从四品上,军衔为宣威将军;八路军节度判官正五品下,八路军团练使正六品上,军衔为昭武校尉。
这里面有些和中央官制地区别不大,有些则差别较大。比如节度判官在现行地晚唐官制当中本身就是正五品职衔,节度长史本身也是正四品职衔(比刺史州长史大半级),这两者均无差异,但是原先的正五品判官只是一州节度使地政务副手,如今变成了货真价实的行政首长,主管一州民政事务,原先的节度长史只管一州民政,在节度使制度渐渐演化的如今这个官职甚至已经消失了,但是现在这个职务不仅重新出现,而且一下子变成了主管数州行政的封疆大吏。原先团练使这个职务是正四品显要武职,在李文革手里则变成了正六品。
让节度判官正五,团练使正六,长史正四,司马从四,一方面是为了使新官制与八路军军制相吻合,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贯彻文官政治的原则,凸显以文官治国的政治理念。
于是,延庆宥夏四州的割据政权目前从上到下形成了一
喜欢北唐请大家收藏:(m.23dshu.win),爱上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